金門,古稱浯州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江夏侯周德興築千戶所城,以其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,得名「金門」。特殊的歷史背景、地理氣候與人文景致,讓金門呈現出多樣的獨特風貌與物產。
碉堡、坑道、軌條砦,昔日的戰時防禦裝置,成為今日獨有的觀光資源。兩岸和平曙光再現,開啟了金門與廈門的直航,過往為海峽兩岸情勢為緊張的戰略前線,如今轉變為兩岸互動的友誼先鋒。金門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,土壤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壤土為代表,地理條件不佳,再加上海風強勁,因此農業發展十分受限。僅僅一百五十餘平方千米的金門,過往駐軍曾超過十萬,當時金門駐軍指揮官胡璉將軍為解決糧食、燃料等民生問題,曾徵求民眾意見:「不吃高粱,吃不吃大米?」反應是「不吃高粱,當然吃米。」但是籌措大量白米,亦談何容易。就在品嚐過葉華成所釀造的高粱酒後,胡璉將軍腦海中立生一妙計。原來金門每月至少要從臺灣買酒十萬瓶以上,若把這筆買酒的錢改買大米,以大米換回高粱米,再以高粱米釀製成酒,這樣飲高粱酒,吃大米飯,燃高粱稈,豈不一舉三得。這個在當時不得不為的措施,也因此讓金門的高粱酒得以傳香中華半個世紀。